「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是人倫的基礎,也是至今全世界主流社會的常識,體現在中西社會各個層面。
「三從四德」。「三從」是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指:婦德、婦容、婦言、婦工。
五常,是日常五個方面的修養,也就是指仁、義、禮、智、信。
仁,是善演化來的;義、禮、智、信是理性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的言行都非常的理智、仁義和禮貌,這樣的君子,過去、現在、未來都稀缺。五常,同樣是西方貴族的修身之本,只是論述得比較淺薄:仁愛、義勇、博聞、禮儀等等。
儒家非常強調個人的品行和獨立獨行!所以才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平天下之說!
真誠為本、求真務實、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反省,這樣每天以正理來衡量自己的言行,用反省來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和私心雜念,這是修身!當自己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再來齊家,通過家族的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具備君子的品行後而為國服務。
這是非常理智和科學的一整套學說,進而通過科舉把自己的本門學說用來服務社會,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實踐聖人學說來完善自己的品行和提升自己的道德!
說「三從四德」,不能脫離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社會背景。
古代女子出嫁早,十六歲沒嫁出去就是大姑娘了,普遍十四歲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現代初中生大家想想,懂甚麼?在家的時候父親是家裏的頂梁柱,這是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男人是主要勞動力,十四、五歲的小女孩不聽父親的聽誰的?當然也聽母親的,只是大的主意還得家長做主不是嗎?現在實際情況也不一樣,也許更嚴重,因為社會太複雜了。
十四、五歲的小女孩嫁出去以後,最貼心的當然是丈夫了。過去的夫妻是「相待如朋,相敬如賓」,和現在不同,家裏的主意夫妻商量,丈夫拍板,這也是自然的社會現象。現在也一樣,如果一個男人支不起家,事事聽女人的,別人都看笑話不是?再說,女人都希望自己的男人像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在人面前自己臉上有光,獨處覺得也有安全感和依靠。
哪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男子漢,能頂天立地,能獨立支撐家?女子再有能力,也得扶持自己的兒子成家立業、獨當一面!因為妳不能照顧兒子一輩子的,這樣站在兒子背後默默支持兒子的母親才是有見識和偉大負責任的母親!總不能丈夫死了馬上改嫁吧?
另外,三從也強調的是婦女守真從一的高貴品質。男人也一樣,只是其「守真從一」的信念,更多體現在急公好義的民間俠義和為國為民士大夫的「文武之道」的精神內涵上。
「四德」指:婦德、婦容、婦言、婦工
就是說做女子的,第一要緊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後是注意個人衛生(指出入要端莊穩重持禮,打扮適當,不輕浮隨便。)、言語(指善解人意,知道自己該言與不該言,有禮有節)和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古代還自己繡花織布等等),當然現代的女子也走入社會,這個「婦工」當然也指社會單位的工作。
一個品德高貴、行為端正、言論大方得體,還懂得孝順父母、知相夫教子之道,並能勤儉持家的女子,天下哪個父母不希望有這樣的女兒和兒媳?哪個男人不希望有這樣的妻子和母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