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共產黨給我們豐富的人生經驗

明報專訊】方姨1945年在印尼出生,10歲第一次往中國,想不到一去便20多年。「1955年的中秋節與姐姐回到中國,入讀廣州華僑補習學校的初中預備班,一年便可升讀正規的初中。」1956年,正值國共內戰後兩岸對峙的緊張階段,「只有很勇敢的人才會去福建前線廈門市集美中學,因為福建就在台灣的對岸,炮彈射過來也會先射中我們」。方姨不顧姐姐阻撓,報讀了集美中學。
台灣對岸上課 炮彈橫飛
在學校6年的歲月,方姨最難忘的是幾乎每天皆會響起的防空警報。「警報一響,我們就要丟下課本跑到防空洞躲起來。待上空平靜下來,就回到課室上課。最開心是回來不用測驗!」現在笑着回憶,但當時身處炮彈橫飛的環境,方姨坦言初時還是有點害怕。「初次很害怕,但多跑幾次便習慣了,覺得『得意』。有時候一天跑兩次,幾乎不用上課。」方姨憶述有一次學校的球場被炸了一個大洞,原因眾說紛紜﹕「當時的教師都不太談政治,但他們都很認真教學,也很疼學生。有一年的新年,老師見我獨自在宿舍沒有家可以回,便帶我到她家住幾天,對我照顧有加。」方姨形容,中國剛解放時,國民雖然窮困,卻很有人情味。
「解放時雖窮 但有人情味」
後來老師推薦方姨參加游泳比賽,從校內、校際,一直到全市的比賽,方姨也是長勝將軍,最後更代表福建省參加1958年在北京舉行的少年女子水上運動會。第一次到北京,方姨對當地的印象很好,「北京人沒有機心,當地治安也很好,衣服掛出來也沒有被偷」。方姨指能夠代表福建省參加全國性的比賽,感到很自豪。
1962年中學畢業後,方姨到學校附近的農場工作。後來,場主建議她去念農業科學院,她也如願入讀畜牧獸醫系,學習基因改造等西方科學知識。可是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展開,方姨不得不暫停學業。談到文革,方姨至今想起仍猶有餘悸,「有一天回到學校,看到平日西裝筆挺的校長,頭戴報紙做的高帽,臉上被畫了鬍子,胸前掛着個大牌,寫上『資產階級改造未完成的知識分子』。我本來打算上前,但校長用眼睛示意叫我不要接近他,以免被牽連。這是我第一次感到文革的氣氛」。
批鬥不斷 文革最可怕
「文革令中國人心惶惶,不知誰是朋友,誰是敵人。」有一次方姨在農場幫忙,身穿沒有領、沒有袖的衣服,事後發現農場貼滿批鬥她的大字報 (無領無袖的衣服當時被認為是「不要領袖」)。「當時的風氣是只要你寫大字報批鬥別人,就代表你支持文革。為了不被批鬥,不少人索性不斷批鬥別人。朋友間、家人間也再沒有信任。」眼看不少人被批鬥、被清算,方姨感到文革的可怕。「我到中國以來經歷不少運動,包括大煉鋼、百花齊放等,卻沒有一個像文革般把人逼死。」連推薦她去讀書的場主也被批鬥,方姨被迫寫大字報「劃清界線」,心裏充滿內疚。
「為何中國不可以安靜下來?」經歷文革,方姨有如此慨嘆。1979年,方姨發現自己終究不能適應內地生活,毅然移居香港。在內地經歷過戰爭、混亂,方姨坦言對國民黨蔣介石比較崇敬,至今對兩岸的新聞也特別關注,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常常和以前的朋友說起,大家認為雖然中共給我們帶來那麼多痛苦的過去,但還是要謝謝『老共』(共產黨),給我們豐富的人生經驗。」
■知多點
文化大革命
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被指為中國的「十年浩劫」。文革主要由時任中共領袖毛澤東發動,旨在打擊資本主義,歌頌無產階級。大量政界和文化界人士被迫害至死,不少被迫參與上山下鄉的青年也因受不住艱苦生活而自殺。由於當時盛行「造反有理」,很多古蹟和文物被破壞,對中華文化造成嚴重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